文学家、艺术家只有抓住了时代最核心的问题,才能写出富有时代精神的作品。新近出版的由军队作家李鸣生同志所著的《中国863》一书,正是抓住了科学技术是全球生存与发展竞争的焦点与核心这样一个当代主题,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以席卷全球的高科技浪潮为背景,以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的实施为主线,以一群具有强国爱国之情和真正科学精神的中国科学家为主人公,用其敏锐的笔触,艺术地再现了中国人民在世纪之交为自己民族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以卧薪尝胆的精神发展科学技术的一段史实,向人们讲述了一个个催人奋进的中国探索高技术发展之路的故事。正如本书的封底所写,这是一部留给历史留给未来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的书。
今天,人类社会已进入到以科技进步为主要推动力的时代。不管你是否意识到,科学技术正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即使是作家,尽管他们的思想是在艺术的王国中驰骋,也离不开科技的影响。现在很多作家就是用计算机来表现他们的艺术构思,替代传统“爬格子”的手工劳作。因此,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核心的步伐,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中国863》把握了这一时代的脉搏,取材于在我国科技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863计划”,颂扬科学精神,富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时代感。熟悉中国历史的人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也曾因闭关自守、内忧外患而裹足不前,多次因人为因素,而丧失了赶上世界发展潮流的机遇。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再次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时,我们已经落后。中国如何从落后中走出,政治家在思考,科学家在思考,中国的老百姓也在思考。《中国863》的作者抓住这一重大题材,以艺术形象演绎了这样一个道理:走科教兴国之路是我们民族的唯一选择。
科教兴国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全民族科技素质的提高与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的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文艺工作者,通过文艺作品和各种传媒,使社会公众了解科技活动的主体———科学家、以及他们的工作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李鸣生同志把他的视野聚焦在这一“主体”上,把参加“863计划”的科学家的生活和工作、理想和抱负、喜悦和苦恼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塑造出了当代中国科学家的典型形象,为全社会、为科教兴国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863计划”实施十多年来,涌现出了以蒋新松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科学家,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科学家的精神风貌。正是由于他们的奋力拼搏,“863计划”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带动了中国高技术的发展,他们是当代真正值得宣传和学习的榜样。
值得一提的是李鸣生同志在科学与文学作品的结合上,走出了成功的一步。把科学家的工作和深奥的高技术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语言很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对于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全民族科技素养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作家有必要对科学技术进行深入了解,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科教兴国的需要。《中国863》的作者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中国863》极富时代感。读它,给人以启迪。在高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千千万万科技人员的辛勤工作,也需要一大批有科学素养的文艺工作者宣传科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才能将一个强盛的中国带入二十一世纪。
(注:作者系科技部基础研究高技术司司长)